“中国制造”的后发优势将进一步释放

2019-12-17

说起中国制造,大多数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水平不过停留在低端产品的组装和加工上,甚至我们在高铁、核电、智能手机等领域取得的进步也难以改变大家固有的印象。而实际上,中国制造真的还停留的低端吗?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为何盯着“中国制造2025”不放呢?

真实情况是,中国制造不仅有数量优势和成本优势,中国制造还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各个层级,覆盖了从日用品到工业用品的各个类别。更为重要的是,在更多的高端和上游领域,中国制造正在奋力攀升。要突破目前贸易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短线压力,还需要在“中国制造”这一广阔而深远的战线上做足文章。

一、中国制造的全面优势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2018年,中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90%和70%以上,均稳居全球首位。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消费电子产品门类,产业配套、技术应用和产业服务能力全球领先。

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有28座,中国占11座;在建的主跨1000米以上悬索桥有13座,中国占9座……从量上看,中国的大型桥梁建设已占据世界的一半以上。再看高铁,截止2018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2.9万公里,占全世界总里程的超过2/3,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 MWe(额定装机容量)。其中,7台核电机组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8838.00 MWe。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的民用无人机,尤其是消费级无人机已走在世界前列。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被《华尔街日报》称为“首个在全球主要的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乐器生产和出口大国,全球 60%以上的产品在我国生产。其中,各种管乐号总产量100万支,出口63.6万支,出口比例接近70%;提琴是110万支、吉他400多万把,出口都接近70%;手风琴、电声乐器年产800多万件,出口500多万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从服装鞋帽到高铁核电,涵盖了低、中、高各个层级,无论是欧美日等制造业强国,还是东南亚等新兴制造业国家,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短期内都是难以取代的。

二、中国制造在某些领域并不落后

与吹捧中国制造全球第一、天下无敌相比,另一种认为中国制造不过是低级代工的观念,同样是不客观、不真实的。

前不久,苹果公司公布了2019年版全球200大供应商名单,这些厂商占苹果全球采购支出的98%,提供包括材料、制造和最终组装服务。中国大陆公司的比例持续升高,从过去 20多家,去年大约是34家,今年持续成长,首度突破了40大关,来到了41家,其中新增加的公司有不少是香港公司,同时也显示中国大陆供应商在苹果的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在前200强供应商的占比达2 成。

目前,我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了美日德发达国家工业三强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已远远领先土耳其、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在过去20年,中国制造在家电和消费电子产业两个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一流,从这两个产业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国制造的升级路线。在商业竞争中,完成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同时还要做的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最终得到市场认可在市场上打响品牌,其实是一件高度复杂而困难的事情,是供应链、渠道、研发、管理、市场、物流、营销、仓储等综合能力的集合,越是复杂的系统,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商业竞争力。

据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显示,在纳入调查的71个品类中,中国企业的产品在9个品类上的市场份额居首。其中,在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的白色家电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着优势。目前,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约占全球白电产能的60-70%,其中空调占全球83.9%的产能,冰箱和洗衣机占50%左右,三大白电产能大。

德国《质量管理杂志》网站两年前曾做过一个调查,这项调查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最突出的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领域”。64%的人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超越德国。其次是电动车领域。

三、中国制造的后发优势有待激发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中国制造与全球领先水平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其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适应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找到合作机会。

中国制造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升级之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先掌握系统设计和品牌,再逐步向上游扩展。

2008年,全球前六大手机厂商分别为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LG、索尼爱立信、中兴,中兴排名第六,市场份额不足5%。2018年,全球前六大手机厂商分别为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华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近15%。十年之间,欧洲、日本品牌退出舞台,中国台湾的HTC昙花一现,如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只剩下中美韩三足鼎立。手机产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与十年前相比,不论是手机整机还是核心零部件产业,中国与美日韩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再以核电为例,国家能源局核电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率总体达到85%左右。2008年的时候我们会做系统设计了,但是零部件70%还是需要进口,经过9年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2017年终于突破85%了,而且在远期全部具备量产能力后,将能够达到90%。

实际上,中国所有的产业,只要系统设计和品牌做好了,上游的零部件一定会快速国产化,而一旦国产化了,由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在规模方面的绝对优势,国外企业大多会份额下降甚至逐渐退出市场,这是客观的发展规律。

这是一种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一旦进入正常轨道,将逐渐拉近我国制造业与美欧日制造业的差距,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警惕和恐惧中国开始做系统集成设计和研发的原因。有赖于我国自身早已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赖于14亿人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只要我们保持定力,一定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